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湖北省鄂州市2016-2020年蜚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胡远峰, 谭梁飞
摘要264)      PDF (608KB)(831)   
目的 了解湖北省鄂州市蜚蠊的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分布及种群构成和德国小蠊对8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防制蜚蠊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采用粘捕法对鄂州市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环境、医院、居民区6种不同生境进行蜚蠊密度监测,2018和2020年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SPSS 17.0软件对蜚蠊密度、侵害率及构成比进行 χ 2检验,对抗药性结果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 50)。 结果 2016-2020年鄂州市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呈逐年降低趋势,2016年密度和侵害率最高,2020年最低,分别为0.28只/张、14.37%和0.14只/张、6.37%;蜚蠊季节消长规律较明显,7月为高峰期,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为0.41只/张和17.37%;不同生境中以餐饮环境和农贸市场的密度及侵害率较高,分别为0.46只/张、19.51%和0.31只/张、15.57%,其次是宾馆和超市,居民区和医院较低;捕获的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93.55%,其次为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分别占5.54%和0.91%。2018和2020年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胺菊酯、氯菊酯、甲基吡恶磷、顺式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9.86、5.08、3.61、2.34、1.76、1.52、1.27和1.18倍。 结论 湖北省鄂州市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密度高峰在7月,以餐饮环境和农贸市场等场所侵害最为严重。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为中度抗性,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胺菊酯、氯菊酯、甲基吡恶磷、顺式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为低度抗性。
2021, 32 (5): 599-6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18
湖北省2018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
熊进峰, 刘漫, 谭梁飞, 姚璇
摘要653)      PDF (1650KB)(877)   
目的 了解2018年湖北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1-12月单月监测;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4-10月监测;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4-10月监测;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1-12月单月监测。 结果 2018年湖北省鼠类捕获率为0.36%,黄胸鼠为优势种,农村居民区和重点行业鼠密度略高于城镇居民区。诱蚊灯法监测结果显示,蚊类平均密度为12.44只/(灯·夜),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牲畜棚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生境。蝇类密度为2.55只/笼,家蝇为优势种,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3.95只/笼)。蜚蠊平均密度为0.53只/张,侵害率为7.64%,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农贸市场蜚蠊密度(1.93只/张)和侵害率(14.44%)均为最高。鼠类和蜚蠊全年均有活动,蚊、蝇在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水平。 结论 湖北省2018年主要病媒生物危害均处于较低水平,今后应持续提升监测系统敏感性,提高监测与预测预警水平,为湖北省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2019, 30 (6): 643-6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11
湖北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谭梁飞, 胡梦佳, 熊进峰, 姚璇, 周良才, 高燕, 高雄, 倪建伟, 朱彬彬, 贾倩, 都振宝, 郝海波, 胡远峰, 李国辉
摘要288)      PDF (323KB)(829)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6年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咸宁、黄石、荆州、宜昌、荆门、襄阳、十堰、鄂州和仙桃市采集德国小蠊,带回实验室饲养;采用WHO推荐的药膜法,测定经实验室饲养1代的试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DDVP、残杀威和乙酰甲胺磷5种常用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及其95% CI、击倒率和抗性倍数,评价其抗药性情况。 结果 武汉、宜昌和黄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较高,分别为8.16、7.71和6.48倍;荆门、武汉和宜昌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程度较高,分别为19.75、7.06和6.75倍;武汉、十堰和荆门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DDVP的抗性倍数较高,分别为61.22、9.13和8.35倍;襄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残杀威的抗性最高,为6.71倍,其他地区均较低;荆州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最高,为4.88倍,其他地区均较低。 结论 湖北省大部分城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DDVP、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问题非常严重;建议尽量采用环境治理方法,清除蜚蠊赖以栖息的生存条件,尽量减少滞留喷洒。
2018, 29 (2): 165-1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2
湖北省2015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杨瑞, 谭梁飞, 熊进峰, 姚璇
摘要350)      PDF (1688KB)(905)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2015年1-12月,在湖北省17个市(州)采用夹夜法和粘捕法监测鼠类及蜚蠊,使用诱蚊灯法和笼诱法在3-11月监测蚊虫及蝇类;采用SPSS 16.0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湖北省2015年鼠平均密度为1.05%,以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蚊平均密度为1.95只/(灯·h),以牲畜棚最高;蝇类平均密度为2.13只/笼,以农贸市场最高;蜚蠊平均密度为0.22只/张,以餐饮店外环境和农贸市场相对较高。病媒生物优势种分别是褐家鼠、三带喙库蚊、家蝇及德国小蠊。不同生境的鼠、蚊、蝇、蜚蠊种群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基本掌握了湖北省主要病媒生物情况,建议各地按照全省病媒生物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2017, 28 (5): 492-4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23
2016年湖北省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熊进峰, 杨瑞, 谭梁飞, 姚璇
摘要374)      PDF (503KB)(786)   
目的 了解湖北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其对几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白纹伊蚊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5-10月,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在荆州、武汉、宜昌和十堰市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进行抗药性监测,以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推荐的敏感试虫为参考品系,判断其抗药性。 结果 湖北省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高峰期在5-7月,其中宜昌市6月BI最高,为44.00;4个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50~15.00、3.56~8.33、3.40~7.45和0.31~2.19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均为低抗,对双硫磷敏感;除荆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敏感外,其他3个监测点均为中抗。 结论 5-7月为湖北省白纹伊蚊防治的关键期,应采取综合治理方法进行灭蚊,使用化学防治时应考虑白纹伊蚊幼虫对不同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17, 28 (4): 383-38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21
黄冈市蜱及宿主动物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情况调查
熊进峰, 占建波, 谭梁飞, 岳金亮, 彭清华, 姚璇
摘要278)      PDF (298KB)(767)   

目的 调查湖北省黄冈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在传播媒介蜱及其宿主动物中的携带情况,为防控该疾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3年4-6月,选择黄冈市已有2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报告的行政村,采集疫区蜱及宿主动物牛、羊的血清样本,利用实时荧光PCR对蜱组织、牛、羊血清进行SFTSV核酸检测。结果 采集蜱1科4属4种共256只,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蜱组织及牛、羊血清SFTSV核酸阳性率分别为3.13%(8/256)、17.65%(3/17)和12.50%(1/8)。结论 黄冈市长角血蜱为优势种,蜱及家畜牛、羊均检测出SFTSV核酸阳性,推测SFTSV在自然界可能以“宿主动物→蜱→人”的形式进行传播,避免蜱叮咬是预防SFTS的关键措施。

2016, 27 (5): 504-50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23
氟虫腈白蚁饵剂对散白蚁的防治效果观察
谭梁飞, 高勇勇, 雷朝亮, 黄求应, 熊进峰, 官旭华, 彭清华, 姚璇, 张天宝
摘要556)      PDF (343KB)(1066)   

目的 观察0.004%氟虫腈白蚁饵剂实验室及室内现场对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 在实验室开展氟虫腈白蚁饵剂对黑胸散白蚁的药效实验,在室内现场测试氟虫腈白蚁饵剂对黑胸散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防治效果。结果 黑胸散白蚁取食饵剂3 d后开始大量死亡,平均死亡率达78.00%,8 d后工蚁和兵蚁全部死亡,氟虫腈白蚁饵剂平均被食率为5.15%。从2009-2015年使用氟虫腈白蚁饵剂防治15处办公楼和居民楼内的黑胸散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其中13处进行1次防治,其他2处分别进行2次和3次防治处理。结论 0.004%氟虫腈白蚁饵剂可有效诱杀黑胸散白蚁和黄胸散白蚁。

2016, 27 (2): 145-1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13
武汉市2014年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熊进峰, 田俊华, 姚璇, 谭梁飞, 杨瑞, 彭清华
摘要277)      PDF (644KB)(808)   

目的 调查武汉市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变化和对几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蚊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致倦库蚊密度监测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2014年3-11月;抗药性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溴氰菊酯、敌敌畏、滴滴涕(DDT)、残杀威和双硫磷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致倦库蚊全年密度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5-6月,平均密度分别为3.60和3.69只/(灯·h),其中牲畜棚蚊密度显著高于居民区、医院、公园等其他环境。抗药性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市致倦库蚊对溴氰菊酯、敌敌畏、DDT、残杀威和双硫磷的LC50分别为0.071 7、0.469 9、0.766 0、0.941 0和0.000 7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358.50、151.14、42.56、9.72和1.30倍。结论 5-6月是武汉市致倦库蚊成蚊密度高峰期,也是防制的关键时期;针对致倦库蚊对化学杀虫剂普遍产生的抗药性问题,应提倡蚊虫的综合防制,以延缓蚊虫的抗药性发展。

2016, 27 (1): 32-3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09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
谭梁飞, 熊进峰, 张令要, 朱彬彬, 官旭华, 占发先
摘要362)      PDF (1475KB)(832)   

目的 在湖北省发生较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麻城市、英山县、随州市、咸安区、崇阳县、兴山县区域开展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为控制该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结果 随州市的广水县和随县室外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58.88%;咸安区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68.18%;麻城市和兴山县均以灰麝鼩为优势种,分别占40.48%和66.67%;英山县和崇阳县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43.75%和47.06%。所采集到的不同种鼠类均以雌性鼠为主。结论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区域室外鼠种类构成差异较大,主要以北社鼠、黄胸鼠和灰麝鼩为优势种,且捕获的鼠类绝大多数为雌鼠。

2013, 24 (4): 348-349,35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21
硼酸胶饵与现场滞留喷洒灭蜚蠊效果比较研究
谭梁飞, 岳金亮, 张令要, 彭清华, 熊进峰, 占发先
摘要531)      PDF (847KB)(935)   

目的 观察10%硼酸胶饵实验室及现场灭蜚蠊效果,以及滞留喷洒和胶饵灭蜚蠊效果比较。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 17917.7-2009和GB/T 17917.10-2009进行实验室和模拟现场的毒效观察;采用目测法,在现场先后滞留喷洒和施用胶饵观察蜚蠊下降率,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实验室和模拟现场施药后2 d德国小蠊全部死亡,现场实验施药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69.25只/15 min,10%顺式氯氰菊酯悬乳剂+80%敌敌畏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60%和6.29%;之后采用10%顺式氯氰菊酯乳剂和20%残杀威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3周和第4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6.63%和5.51%;最后采用硼酸胶饵杀灭蜚蠊,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4.10%和100%,1个月后进行密度调查,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38只/15 min。结论 对抗药性极高的德国小蠊采用滞留喷洒杀灭效果不明显,而10%硼酸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不易产生抗药性,建议多采用胶饵杀灭蜚蠊。

2013, 24 (3): 270-271,274.
白纹伊蚊的饲养技巧及其卵巢的解剖方法
王佳璐, 谭梁飞
摘要906)      PDF (918KB)(948)   
2011, 22 (4): 366-367.
湖北省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制对策的研究
谭梁飞,岳木生,张令要,王谷生,岳金亮,彭清华
摘要1416)      PDF (286KB)(925)   

【摘要】 目的 掌握湖北省不同地区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态,并研究防制对策。方法 微量点滴法。结果 2005-2007年湖北省家蝇对敌敌畏的平均LD50分别为0.2256、0.1908和 0.4428 μg/只;2006年和2007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0841和0.1102 μg/只;2005年和2007年对溴氰菊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0371和0.0825 μg/只;2005年和2006年对胺菊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3952和0.2894 μg/只;2005年和2007年对三氯杀虫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3264和0.3487 μg/只。结论 湖北省家蝇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已产生较强抗性的基础上抗药性仍然在继续增加,而对20世纪90年代已停止使用的三氯杀虫酯的抗性处于敏感水平状态。提倡轮换或混合用药,控制家蝇抗性的发展。

2009, 20 (4): 311-312.
湖北省蕲春县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研究
王谷生1;岳木生1;谭梁飞1; 张令要1; 张继坤2; 王卫东2; 宁振兴2
摘要1392)      PDF (294KB)(746)   
目的 探讨蕲春县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 在湖北省蕲春县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6次褐家鼠抗药性监测,共208只测试鼠,仅有3次各有1只存活,且后4次监测的试鼠无论雌雄、最低和最高平均致死剂量,都明显低于1995年以前的水平,但平均致死天数较1990年首次监测时有所延长。结论 蕲春县在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23年后,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高度敏感,对抗凝血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低于黄胸鼠和小家鼠,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灭褐家鼠。